◆发展郧西 和谐郧西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土”饭碗变成“金”饭碗
◆实地走访知民情 社保落实路且长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当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配套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这种矛盾可以预料,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村将更加突出。
湖北省郧西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政府在国家和省市宏观政策指导下,立足县情民意,坚持“立足县城、辐射农村、因人制宜、灵活参保”的原则,率先制定出台了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计生家庭养老保险等针对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险政策,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实践队深入鄂西北山区,先后走访了郧西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城关镇、店子镇、上津镇政府及部分农户等,通过访谈、座谈和实地观察等,走村入户探访郧西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及农民生活现状,展示贫困地区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机制。为了真实记录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学子深入湖北郧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特编制此简报,希望吸引人们对贫困地区及新型养老保险的关注。
发展郧西 和谐郧西
7月17日上午,此次实践队一行10人在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党总支副书记童文胜副教授的带领下,来到郧西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受到郧西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梁宏韵的热情接待。梁局长向队员们介绍了郧西县的整体情况和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情况,使队员们感受到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郧西县和她的和谐稳定的风貌。
梁局长首先从宏观上向我们介绍了郧西的发展情况。郧西是武汉市重点帮扶的贫困县,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面积3509平方千米,辖18个乡镇、348个行政村,人口511600,其中80%为农业人口。同时人文历史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民主革命时期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郧西转战割据、建立政权。郧西境内矿产品种繁多,水能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且产品特色鲜明,素有中国“油桐之乡”、“黄姜之乡”之称,是国家级香料烟基地县和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下,郧西县经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当我们在回味郧西的地方特色时,梁局长又为我们的调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贫困地区的郧西县,虽然地方财政有限,但当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为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郧西做出了重要贡献。郧西县五种保险皆已实行,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369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0220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3341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1.26万人,覆盖率达98%。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要求,对全县28660名低保对象纳入低保范围。残疾人康复治疗和救助得到社会支持,农村社会救灾救助力度加大,困难群众生活基本得到解决。
通过和梁局长的座谈,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保障工作在贫困地区开展的重要性。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与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生存和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能否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保护劳动力资源,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和巩固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和梁局长座谈结束后,我们对郧西县的整体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实践队又和郧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中心的柯尊禄主任进行座谈,更加全面和详细的了解郧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情况。
柯主任介绍到,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作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向着更加利民、济民的方向发展。然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争取实现全民社保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伟大目标,最大的难度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在这一点上,郧西县针对贫困山区扩面难的实际,立足实际,在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首先,在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方面,2005年该县上津镇办理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后,郧西县于2007年在全县18个乡镇全面推行。参保对象为村实际、主任、文书、治保主任“四职”干部,缴费工资为企业职工最低缴费工资标准,缴费比例为20%,其中:财政补贴4%,乡镇和村补贴8%,个人8%。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连续缴费满15年(180个月)以上,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并按月发放。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缴费不够15年的,依次向后推迟退休年龄,直至缴费满15年为止。目前,该县已办理1001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90万元。
城市县城的发展必然涉及整体区域的规划,而土地是广大农民生活的保障。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方面,郧西县主要在滨河东路建设的被征地农民中推行。费用由村集体和参保人员共同筹集,参保对象可以选择一次性缴纳完毕或分年度缴纳,缴费满15年(18个月)以上,按灵活就业人员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柯主任又向队员们介绍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险实施问题。郧西县针对计生家庭,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以企业职工最低缴费工资基数确定实际缴费工资基数,缴费比例为20%(县级负担4%,乡镇负担1%,个人负担15%)。截至目前,已办理323人,征收养老保险费近70万元。队员们也认识到,在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步淡化的今天,在农村的计生家庭推广社会养老保险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也是建立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突破。
上午与梁局长、柯主任座谈结束后,实践队员们总结到,作为山区贫困县,郧西县农村人口高达80%,恶劣的地域环境也制约的该县的经济发展。但是,该县劳动保障部门以团结促稳定,以科学求发展,先后出台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对象养老保险等政策,在社会保障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实现全县人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土”饭碗变成“金”饭碗
对于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许多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单纯依靠所得到的土地补偿费来养老的选择是不可行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施情况,我们实践队一行于下午来到了郧西县城关镇政府,养老保险中心的柯主任、镇政府组织委员王主任以及被征地的重点乡村东营村、东方村的村支书给我们介绍了当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概况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后就我们提出的问题也给予了解答。
城关镇地处郧西县中心地带,总人口76667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其中农业人口39062人,约占全县总农业人口的9%,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均居全县之最,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面也是全县的突出乡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主要是郧西县城管滨河东路建设(县委、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占地总面积394亩,其中东营村245、05亩,东方村149、38亩,总投资超过3亿元)被征地农民。参保办法参照灵活就业人员政策,费用由村集体和参保人员共同筹集,其中村集体以实际征地面积按每亩1万元给予养老保险补助。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并连续缴费满15年以上,从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次月开始,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直至死亡。据有关统计,目前全镇有977人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条件,而实际有209人已办理了该养老保险。每年全县将近征地1000亩,其中80%一次性缴清费用。
针对实践成员的提问,两位村支书就实际工作中情况也进行了解答。一般来讲,城镇每户依靠土地经营的家庭每年有7000——8000的收入,主要通过种植蔬菜满足经营需要。对于故意将被征地用作他用以求补贴金额增加的现象,郧西县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以协调为主,该县曾用两年时间解决一“钉子户”的问题。很多家庭,工作人员甚至宣传4、5次以上,以求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失地农民,一时间失去这一长期的经济来源——土地,可能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但多数家庭还是持欢迎态度的,尤其是郧西县对于失地农民还有每亩补贴100元的纳入低保的优惠政策,深受广大农户的拥护。
通过下午的座谈会,实践队广大队员们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推广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养老保险工作这一工作开展的难度增进了认识。理论和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说,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实地走访知民情 社保落实路且长
6月17日,在高科长的带领下,我们实践队4名队员走访了城关镇数户被征地农户的家庭,现选取三户具代表性的农户家庭,情况如下:
农户一:杨先生,被征2亩地,家里有6口人,包括老母亲,其夫妻俩和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妇。杨先生在县城还经营的有一家酒店,大儿子是个体户,小儿子仍在外务工。在政府补了两万元养老保险后,杨先生一次性缴清了养老保险费用。
杨先生说:“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观点比起过去变化了很多,对政府也越来越放心。养老保险对百姓,特别是我们失地农民特别实惠。”
农户二:刘先生,被征1亩2份分田,家里有5口人,包括年迈的父母和10岁的儿子。刘先生一直在做小买卖,之前的土地是由其父母负责种植蔬菜的,为“政府菜篮”提供货源。虽然田地被征,但对刘先生家没有太大影响,而且父母年事已高,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家里靠小买卖可以维持生计,再加上政府按照每亩100元的福利性低保补贴,在当地生活也颇为富足。
谈到政府养老保险政策,刘先生很有感触地说,当时他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也不是很清楚,后来看到身边许多这种情况的农民都办了保险,当地相关负责人也多次上门宣传解释该政策,他就放心的为自己和妻子分别办理了养老保险,多亏了劳动部门反复宣传,让他能及时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
农户三:张大伯,他家原有2.3亩地,被征一亩多田,一家5口人,夫妻俩、两个女儿和一个女婿。五口人住在一起,小女儿仍在读书,依靠剩余的土地种植蔬菜,日子富足。张大伯虽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要求但却未办理该保险,问及原因时,张大伯说:“当初队里一起开会,讲起这个政策时,还以为按征地每亩1万元的保险金是充入养老保险金后就不能退还的,考虑到他自己年龄已大且身体不是很好,万一出个事,这个钱不能退还,就不划算了。”
后来虽经村干部反复解释,弄清了这个补偿每亩1万元的保险金是可以退还的,但又觉得15年的缴费时间太长,这一万多块钱给大女儿做些小本生意,赚些钱更加实在。
走访了多户被征地农民家庭后,结合上午的座谈感受,我们对郧西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及大众反映有了粗略的了解。在当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劳保局克服了资金、人力各方面的重重困难,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在对被征地农民家庭社会保险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功办理了209人,受保家庭对新政策非常满意,也在积极拉动身边的失地农民朋友参与进来。
但是我们, , 也看到了像张大伯这种虽然符合条件但未受保的被征地农民,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关,但相关宣传人员在及时、准确的宣传政策的工作中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长达15年的缴费年限,也让这些希望投入就能立刻有回报的农民朋友们有了不少担忧。